關鍵字:逆境心理、面對痛苦、競爭焦慮
作者:
菲爾.史塔茲
Phil Stutz
出版年:
2025
出版社:
三采出版
《從低谷突破》是怎樣的一本書?
我們習慣性地讚頌成功,歌頌那些看似順遂的人生旅程,社群媒體上的亮麗照片、職涯里程碑的分享,似乎告訴我們:人生要「一路向上」才值得活,但這真的是真相嗎?
如果你曾經在人生的谷底掙扎過,無論是職場失意、人際崩解,或是那種說不上來的失落感,你就會明白:「谷底」不是異常現象,而是常態。只是我們不敢承認它。
這本書為何值得讀?因為Phil Stutz 並沒有用甜言蜜語安慰我們,他給的是「現實的課」,是只有跌過、痛過、撐過的人,才講得出來的話。
關鍵思考:你是否也曾期待自己「好起來」?但從沒被教導「怎麼在不好時活著」?
若你喜歡這類型的讀書筆記,可以追蹤我們IG的「一週一會讀書會」的單元,我們會在每週三分享一篇讀書筆記。
從現實出發,而不是從幻想談突破
Stutz 對現實的五大定義可謂全書基礎:
- 生活是痛苦的。
- 未來充滿不確定。
- 你必須靠自律活著。
- 你不是特別的。
- 這些永遠都不會改變。
當你第一次讀到這五條,也許會覺得近乎冷酷。甚至心中會想:「難道就沒有例外嗎?」
這裡,我想舉一個例子:
一位跟我聊過的朋友,長年活在「我要等時機成熟」的想法裡。他以為只要準備夠、能量夠,低潮就會過去。
但多年後他發現:真正讓他翻身的,不是等來的機會,而是他某天決定「開始做一些不確定的嘗試」,哪怕只是每天晨起走10分鐘、開始寫下當天三個情緒轉折。
這本書教我們不再逃避那人生鐵律,而是與之共處,並且學會在這樣的現實中,找到「可以掌握的節點」。
你不需要先想通才行動:行動才會產生意義
這段是我個人最為觸動的地方。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,幾乎都是:「先想清楚,再做決定」、「先理性分析,才行動」。
但Stutz反過來說:不要等你感覺好了才開始,而是先做、才會慢慢好起來。
這是逆向思維,也是他與傳統精神分析最大的區別。他相信「行動本身就能帶來心理結構的改變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counteractive action」。
我也曾陷在這個泥沼中。當時創作瓶頸與家庭問題交疊,我每天都問自己:「我該怎麼辦?」卻從沒問過:「我今天可以做一件什麼事,不管它多微小?」
後來我嘗試每天寫下一段毫無邏輯的自由書寫(freewriting),意外打開了封閉的情緒回路。這本書讓我理解,這種「毫無目標地行動」,其實就是一種心理修復儀式。
與嫉妒、比較和虛榮共處,是新時代的修行課題
現代人最難對付的,不是創傷本身,而是資訊過剩所造成的自我比較焦慮。
Stutz在書中談到「擴展嫉妒」這個現象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他指出:
在社群媒體時代,我們不再只嫉妒鄰居或同事,而是嫉妒整個世界中任何一個看起來比我們快一步的人。
這不就是我們每天滑IG、看YouTube Shorts、追LinkedIn動態的狀態嗎?我們彷彿參加了一場永無止盡的「全球競爭展覽會」,然後在夜晚偷偷懷疑自己是否「落後人生」。
但嫉妒是情緒,不是錯誤。Stutz要我們做的,是承認嫉妒的存在,然後學習將其轉化為行動的能量,而非讓它變成怨懟。
這部分對於自我要求高、容易陷入內耗的讀者(如我自己)非常重要。
實際遇到人生低谷時可以做什麼?從心理癱瘓到主體復位
這是一個極其重要也極具普遍性的提問:「實際遇到人生低谷時,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?」我想說這個問題,其實就是《從低谷突破》這本書存在的理由。
但比起書中抽象地提到「接受現實」、「啟動行動」,我們更需要的,是具體可執行、貼近日常、同時具備心理學根據的行動方案。
因此,我將從以下五個步驟,帶大家一起拆解「遇到人生低谷時可以做什麼」這個問題:
步驟一:辨識——先承認你正在低谷,而非急著逃離
第一件要做的事情,其實不是「怎麼振作」,而是命名你正在經歷什麼。
在Stutz的框架中,這個過程稱為「觀察者模式」的建立。它與佛教心理學中的「純粹覺知」概念相似,也與現代正念心理學中的「情緒去融合(defusion)」互相呼應。
你可以問自己這三個問題:
- 我現在的感覺是痛苦、麻木、焦慮還是空虛?
- 這個情緒在我身體哪裡?(如胸口緊、胃悶、頭痛)
- 它出現多久了?我以前也曾這樣過嗎?
關鍵不是要「馬上走出來」,而是讓自己知道「我沒有瘋,我只是人」。
這個階段你可以做的行動很簡單,例如:
- 寫下「我現在正在感受到的痛苦」
- 用錄音記錄自己對這段低潮的描述
- 告訴一位可信的人:「我現在真的很低落,不求建議,只想你知道。」
步驟二:啟動——用「極微小行動」讓自己重新成為主體
Stutz非常強調一件事:你要用行動,找回對現實的主控權。
在低潮時,我們的大腦往往進入一種「認知退化模式」——什麼都不想做、什麼都覺得沒意義。但在神經科學上已經證實,只要啟動一個小的行動,像是走出家門、洗完一碗碗、喝一杯水,都能刺激多巴胺系統重新活化。
建議實作清單如下(每天選一個即可):
- 打開窗戶、曬10分鐘太陽(調節日夜節律,刺激血清素)
- 故意整理一個物品(例如手機相簿、書桌抽屜)
- 把痛苦寫成一段文字,然後唸出來
- 看一支3分鐘的Stutz訪談影片(再按暫停,做一個筆記)
提問:如果你今天只能做一件微小的事,你會選哪一件?為什麼是它?
步驟三:連結——別讓你自己與世界斷線
低谷往往會讓我們想「關掉所有訊號源」,但長期孤立會讓負面認知持續擴大,這在心理學上稱為「認知回音室效應(Cognitive Echo Chamber)」。
Stutz建議,在你還無法「社交」的時候,先做一點「連結感建立」的事。
幾個做法如下:
- 傳一則訊息給你覺得舒服的朋友,只說:「今天狀況不好,但我想讓你知道我在。」(不求回應)
- 聽一集有情緒深度的Podcast
- 與自然互動——植物、貓、鳥、陽光,這些不會給你壓力的連結,也能修復你的心
觀點:孤獨不是壞事,但隔絕會讓你忘記你還有人性、還有連結的可能。
步驟四:重建——用結構性儀式重新組裝你的生活節奏
一旦你能每天做一點點事情,那麼就可以開始進入下一步:「建立屬於你的結構性儀式」。
這也是我上一段所設計的「每日實踐儀式模組」能派上用場的時候。
你可以這樣開始:
- 每天早上起來寫三行日記:「我感覺如何」、「今天我想做一件小事」、「我希望的狀態是…」
- 面對今天最不想做的事(例如回覆一封信)
- 晚上寫下三件今天做過的事,並記一件你其實蠻不錯的反應
為什麼是這樣?因為人不是靠意志力變強,而是靠「重複的成功感」累積而成的。
【步驟五:升維——從「為什麼是我」到「這可以教我什麼?」】
低谷不是只讓你痛苦,而是讓你獲得你在順境時絕對不會學會的技能。
這些技能可能包括:
- 辨識自我內耗的模式
- 容忍不確定性的能力
- 與過去和解而非糾結的勇氣
- 練習不完美地與人連結的彈性
Stutz在書中也提到:「你並不是為了走出痛苦才活著,而是學會如何與痛苦共生而仍然活著。」
這是一種心靈「升維」的過程,讓我們不再只是想「擺脫痛苦」,而是問自己:
「這段痛苦,是不是在教我某個我一直逃避的課題?」
【批判性思考】這本書的極限在哪裡?
身為評論者,我始終認為再好的作品,也需要被質疑。這本書最大的兩個限制是:
- 它還是偏向個人責任的敘事模式:對於社會結構性問題,例如貧困、勞動不正義、社會資源分配不均,它幾乎沒有著墨。這可能會讓處於壓迫系統中的人,感覺「是不是我不夠努力才會痛苦?」
- 工具本身需要高度自我解釋力:若你是情緒已極度崩潰的人,這些練習可能需要輔助引導,否則容易陷入「我做錯了工具」、「我失敗了」的自責。
但也因如此,我更推薦這本書搭配他先前出版的《The Tools》一書,或搭配教練型的輔助實踐,效果更佳。
低谷是你重新定義自我的開端
最後,我想用我最常問自己的一句話作為結語:
「你要等到完全無痛的那一天,才開始走嗎?還是就從痛的這一刻,先邁出一步?」
《從低谷突破》不是一本要你馬上「變好」的書,而是一本教你怎麼「帶著壞的感覺繼續走」的書。
如果你此刻正處在人生的困境中,請相信:走出來的不是那些「很強」的人,而是那些「願意走」的人。
一杯三十的網站是由許多合作夥伴共同贊助經營的,這可能會影響我們評測的項目或服務,以及出現在網站的欄位,但我們絕對不會扭曲事實寫出不實內容,你可以放心服用。
此篇文章為一杯三十自費真實體驗,無其他贊助廠商。
📖 下一本推薦讀物:《人上之人》
如果你喜歡《從低谷突破》對於逆境與心理韌性的探討,那麼《人上之人》會是絕佳的延伸讀物。
布朗森與梅里曼透過大量心理與神經科學研究,揭示了人們在壓力與競爭下的真實反應,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在低谷中容易陷入比較與自我懷疑,並提供具體策略將壓力轉化為行動力。
這本書不只是談「怎麼贏」,而是幫助你重建在輸贏之外的內在主體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