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上之人》讀書心得:你為什麼一直輸?那可能根本不是你的錯

關鍵字:競爭心理學、自我成長、成功學、商業理財

作者: 
波.布朗森, 艾許麗.梅里曼
Po Bronson, Ashley Merryman

出版年:
2025

出版社:
一起來出版

《人上之人》於原版出版時就因挑戰傳統成功觀而廣受矚目,現在又重新被熱議,是因為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、機會極度不均的時代,大家重新問了一個老問題——「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在關鍵時刻勝出?」

這本書回答這個問題時,它不講運氣、不談血統,而是從生理反應、風險承受度、社會階層的影響等維度,來解構勝利的本質。

作者 Po Bronson 和 Ashley Merryman 一直以來都喜歡翻轉常識。他們用一堆心理學、行為經濟學、生理學的實驗,告訴你:「不是誰比較聰明會贏,而是誰在正確的場景下比較會拼。」

例如:

  • 為什麼男生在有觀眾的時候表現反而更好?
  • 為什麼女生在團隊合作時表現更穩定?
  • 競爭對小孩的影響居然從5歲就開始分化?
  • 甚至連出生順序、基因、家中手足多寡都會影響你「敢不敢輸」?

但這些概念真的能幫助我們成為「人上之人」嗎?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。

若你喜歡這類型的讀書筆記,可以追蹤我們IG的「一週一會讀書會」的單元,我們會在每週三分享一篇讀書筆記。

核心論點:競爭不是你以為的那回事

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張之一是:

「競爭行為的成敗,與個人能力無關,而是取決於你對競爭的認知與心理反應。」

舉個例子,他們引用了多項腎上腺素分泌與決策判斷的研究,指出不同人在壓力下的表現差異來自於對壓力的詮釋方式——有人覺得緊張是威脅,有人則當成機會。

這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「有些人在舞台上光芒四射,有些人卻當場卡詞」如出一轍,

而書中也以實驗佐證:同樣一群學生,在「被比較」與「單獨評量」兩種環境下,成績會差到兩倍以上。

但你覺得這件事情有發生嗎?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,是否真的讓每個人都能在適合的環境中發揮實力?

還是我們長期忽略了「競爭環境的設計」,將成敗歸咎於個體差異?

競爭不是天賦,而是情境導向的行為

人在不同場域下的表現會天差地遠

你不是不會表現,只是你在不適合你的場景裡。

作者提出一個核心觀點:人面對競爭的反應,不是「天生就有」的,而是「情境激發出來的」。

他們舉的例子之一是:有些學生在模擬競賽中表現非常亮眼,但在正式期末考時成績普通;而另一些人正好相反。

這個現象其實就說明了一件事:壓力來源不同,會啟動不同的心理機制。

想一下,你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認識這樣的人:

  • 平常工作能力很強,但一開大會、上台簡報就結巴?
  • 或是那種平常不顯山不露水,但一進入小組競賽、或是打電動排位,突然變身戰神?

我們太常貼標籤:「他不會表現」、「他抗壓性差」,但真相是——他只是沒在對的情境裡打開對的開關。

我有個朋友,平常一對一聊天很內向,但一上Tinder配對聊天,回覆超快、風趣到不行。我以前笑他,後來才知道:那是他表現力最好的情境——低風險、可控制、熟悉。

這本書說的就是這個:想知道自己會不會贏,先問你自己在哪裡會打開那個「戰鬥模式」。

跨領域的延伸觀察:從猴子到華爾街交易員

我特別欣賞這本書的一點,是它將科學實驗與真實案例並陳,讓抽象理論具體化。舉個書中的例子:

  • 他們討論了靈長類動物的競爭行為,指出社會階層對壓力荷爾蒙的影響,並連結到人類世界的「社會流動性」問題。
  • 同時,也書中引用華爾街交易員的行為分析,發現所謂「高手交易員」並不是風險承受度高,而是對風險的感知更精確,且能動態調整決策邊界。

這讓我們反思一件事: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是不是太容易把「輸贏」當成個人努力的結果,而忽略了資訊網路、社會位置與心理機制的交互作用?

對風險承擔能力的解析有多精準,就多會競爭

作者整理大量研究指出,男女面對風險與競爭的態度差異,其實是結構性的行為演算法,不只是文化灌輸,更牽涉到腦部運作、荷爾蒙水平與「勝算判斷策略」。

例如女性通常會在確認自己有機會贏的情況下才出手;而男性則更傾向「先跳再說」,有時甚至會忽略風險。

我們很多時候誤把這樣的行為解釋成「女生比較保守」,但書裡說得很清楚,這不是保守,而是對風險計算邏輯不同。

簡單說就是:有人玩的是「不輸遊戲」,有人玩的是「可能贏遊戲」。而更有趣的是,這種策略的好壞,要看你身處哪個產業、文化、甚至公司結構。

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到了外商公司如魚得水,有些人在政府機關發光發熱——他們不是變了,是場子換了,策略就對了。

競爭輸了不是失敗,是試錯、是「定位工具」。

《人上之人》強調,輸掉一場比賽,其實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定位經驗。

作者提到:有些人其實不該在那個場域裡競爭,只是社會一直灌輸你「所有人都要去贏那場比賽」。

但問題是,如果你在錯的比賽裡,就算贏了,也未必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東西。

這就像是你一直想進熱門大公司,卻在面試上不斷失敗,但進了小公司之後卻一飛衝天。

這本書說得很直白:不是你輸,而是你在錯的時間跑錯了比賽。輸讓你知道:你不屬於那裡。這不是懲罰,是方向指引。

這種「輸的再定位」,其實是一個非常高階的能力。比起一味追求勝利,懂得什麼該退、哪裡該轉向,這才是「人上之人」該練的肌肉。

不用比別人強,而是比別人更知道「什麼時候該強」

《人上之人》的核心精神是:不是比別人強,而是比別人更知道「什麼時候該強」,這句話我還是非常認同,人生的勝負,從來都不是單靠能力決定的。

我會說《人上之人》不是那種會讓你熱血沸騰的雞湯書,它更像是一面剖析競爭機制的X光片,讓你看到自己一直以來沒看清的盲點。

它不會直接告訴你怎麼贏,但它會讓你終於知道,你以前為什麼一直輸——而那可能根本不是你的錯。

但我最後還是得誠實說,《人上之人》得論點還是有點侷限性,因為它的研究多來自美國文化情境,對於亞洲或集體主義社會的適用性還是值得懷疑,

在我自己的台灣成長經驗中,競爭往往帶來的不是激勵,而是壓垮與焦慮

總而言之我還是很贊同你,在讀完這本書後開始重新審視每一次會議發言、每一次求職、甚至每一次在人際關係裡的攻守交換。

因為——你會開始懂得挑場子、選節奏、調節心態,成為那個不再靠運氣贏,而是靠理解贏的人。

📖 下一本推薦讀物:《刻意練習

如果說《人上之人》幫你理解了「場子怎麼挑」、「人為什麼會輸」,那《刻意練習》就是教你——

一旦你找對場了,要怎麼進化成場上最強的那個人。

這不是一般的「多練就會強」邏輯,而是 Anders Ericsson 花了幾十年研究的成果。他是「專家養成學」的教父,連《天才的基因》作者都大量引用他的研究。

書裡講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:

人不是天生就有天分。真正能讓你變成專家的,不是重複練習,而是「刻意」練習。

這就跟我們前面講的一樣:不是努力就好,是要努力在對的方向上,還要不斷優化

劉呈逸
劉呈逸

我是劉呈逸,也可以叫我Edison,是一個活在台灣的三十歲男子。

現職|多家大型媒體SEO與內容策略顧問。
現居|台灣, 台北市。
學歷|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。
專業|理財、哩程、旅遊、人物採訪。

EDL前後加入天下雜誌、Cheers雜誌等台灣知名媒體,更在新加坡理財金融媒體MoneySmart擔任SEO內容策劃。

EDL是個喜歡上山、喜歡下海,也喜歡看書研究理財,擅長撰寫研究信用卡理財、哩程研究,以及包含日本、泰國的旅遊經驗,總之就是不習慣看到自己冷卻下來的人。

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