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發現,現在的理財文章,不是太空泛就是太教條?要嘛叫你不要喝星巴克、不要吃外送,要嘛一開口就是投資ETF、被動收入,但很少有人真的從我們這個世代的生活節奏出發,給出「我真的能做到的存錢方法」。
很多人教你存錢的方法,不是太嚴苛,就是根本活不下去。我沒那麼拼,也沒那麼廢,但我很清楚我要的是能長期活下去的方式,不是每次月底才自責的焦慮。
這篇不是什麼理財攻略,而是我用過、看過,也真心覺得「做得到」的三種做法,有的靠紀律,有的靠儀式感,有的,靠一點點轉念。
一杯三十的網站是由許多合作夥伴共同贊助經營的,這可能會影響我們評測的項目或服務,以及出現在網站的欄位,但我們絕對不會扭曲事實寫出不實內容,你可以放心服用。
此篇文章為一杯三十自費真實體驗,無其他贊助廠商。
存款焦慮是什麼?你不是沒錢,而是被比較壓垮
每次看到那種「我30歲只有50萬,是不是廢」的Dcard討論,我都很想翻白眼,但我也知道,這問題我們誰沒問過?
存不到錢已經夠煩了,偏偏我們活在一個「存多少錢就等於你多成功」的時代。這種心理狀態,就叫存款焦慮。
它不是單純的缺錢,而是一種對「存款數字不夠」的長期焦慮,背後通常藏著這些壓力:
- 別人30歲買房了,我連投期款都沒有;
- 同事在投資ETF,我還在煩下個月房租;
- 家人動不動就問:「你這年紀怎麼還沒存個幾百萬?」
這種焦慮最可怕的不是「真的沒錢」,而是即使你有一點存款,還是會覺得「好像不夠」、「好像還是輸」。本質上,它來自比較,不是現實。
而問題是,我們很容易把這種焦慮,誤會成「我不夠努力」或「我太廢」,然後用過度儲蓄、壓抑花費來補償,結果搞得生活更不開心,存款也沒多出多少。
30歲該存多少?問這問題本身就錯了方向
可重點是,「30歲應該要存多少」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。
你家裡有沒有經濟壓力?你是單身還是有家庭?你在台北還是台南?你月收3萬還是30萬?這些變數差到不行,怎麼可能套同一個公式?
更何況,你的目標是什麼?是希望提早退休、買房、還是單純想不再為錢焦慮?真正該做的,是停下來問:「我現在的財務方式,是我能持續下去的嗎?」 這個問題,比問「我30歲應該有多少錢」有意義太多了。
我會覺得與其拿數字比較,不如看三件事:
- 你的存錢方式是不是可長可久,而不是靠一時爆衝。
- 你有沒有把「存錢」這件事變成預設值,而不是偶爾才做一次的衝動。
- 你是不是因為別人的期望而焦慮,還是你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。
社會上那種年收千萬、住大坪數、開名車的人,不是我們的標準。你每個月能準時存下一筆錢、不靠父母也能好好生活,這就已經贏過一大半人了。
善待自己稅:超像懲罰,其實是最溫柔的存錢習慣
這個「Treat Yourself Tax」我第一次看到是在Reddit,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什麼搞笑迷因,但後來發現越來越多人在實際執行,甚至連財務顧問都在推。
本質上,它就是「自課稅」:你每次花錢買快樂,就得也存一筆錢給未來的你。
這方法厲害的點在於它「不阻止你花錢」,反而讓你開始意識到:每次衝動購物的背後,其實都有代價。
而且它還可以做成App自動化,或設成記帳軟體的自動轉帳規則。我自己試過兩個月,效果超有感——
- 一開始會覺得存得很痛,但第3週開始,你會自動縮手某些本來會買的東西,因為你會想:「我真的要連一模一樣的錢也存起來嗎?」
- 結果就是,花得少了,存得也多了,而且整個過程不會有那種「我要壓抑自己」的自虐感。
但要注意,它不是適合所有人。如果你原本就財務壓力大、常靠刷卡撐過月底,那這招反而會加重壓力。我會建議你先建立基本的緊急預備金,再來玩這種進階版的儲蓄遊戲。
潘慧如的「零錢豬公法」:聽起來可愛,實際上超有邏輯
我很佩服像潘慧如這種能堅持小習慣、還能用來旅行的人。你以為只是把銅板丟進豬公,結果她硬生生存出一年兩三次出國旅費,這不是運氣,是方法論。
這種方式看起來超佛系,但其實背後有幾個很強的心理學點:
- 即時反饋感強:每天回家「投一投」,像是在存自己的快樂。
- 儲蓄具體化:你看得到那三隻豬公越來越重,就像看到進度條。
- 結合儀式感:「殺豬」那一刻,真的會讓你感覺自己超有成就。
而且她還自創分類法,50元一隻豬,10元一隻豬,甚至連一元、五元都放在「零錢樹」拿去捐,這讓儲蓄不再只是為了自己,還有一點點社會參與感,我覺得超加分。
我自己也試過這招,只是比較沒那麼可愛。我是直接把每次出門回家剩的零錢全丟進一個「空罐」裡,然後年底拿去換現金,結果發現居然有快1.3萬。我沒特別為了存錢,只是「懶得整理」,但卻不知不覺存下來了。
這種「無意識儲蓄」其實比你每天算0.01%投資報酬率還有用。
財務自由不是存到一千萬,是你知道你每一塊錢怎麼花、為什麼花
這篇寫給的不是財經狂熱分子,也不是被KPI追著跑的上班族,而是那種會因為存不到錢而失落、但又不想放棄快樂生活的你。
我想說的是存錢這件事,不一定要痛苦,也不一定要跟別人比。你可以靠「善待自己稅」讓自己思考多一秒,也可以靠零錢豬公存下一次旅行的喜悅,更可以大方承認自己就是在舒適圈,也沒有什麼好羞愧的。
因為本質上,理財不是比較錢多錢少,而是你是不是過著你自己想過的生活。
一杯三十的網站是由許多合作夥伴共同贊助經營的,這可能會影響我們評測的項目或服務,以及出現在網站的欄位,但我們絕對不會扭曲事實寫出不實內容,你可以放心服用。
此篇文章為一杯三十自費真實體驗,無其他贊助廠商。
如果你看完這篇,開始對自己的理財節奏有了點想法,那接下來也可以延伸看看另一篇我非常推薦的延伸攻略
這篇從記帳習慣、自動儲蓄到零存整付與聰明購物策略,都有清楚又實用的拆解,還附上不同記帳App的比較表、各類存錢法的優缺分析。重點是它不是叫你「什麼都不能花」,而是教你怎麼花得有節奏、存得有邏輯。
如果你也在想:「我想開始存錢,但不想過苦日子」,這篇你會喜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