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字:理財、投資、定期定額
作者:
尼克.馬朱利
Nick Maggiulli
出版年:
2023
出版社:
商業週刊
《持續買進》是怎樣的一本書?
首先,我們得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這樣一本看似老生常談的理財書,卻能在國際書市上獲得超高聲量?」
答案藏在馬朱利的專業背景裡。他是一位資料分析師,這也使得整本書的理財建議,跳脫了傳統的「心靈雞湯型理財」,而是以大量歷史數據、回測結果與統計模型為基礎。
例如他提到:「你並非需要完美的投資時機,你只需要持續投入(Just Keep Buying)。」這樣的觀點在 S&P 500 歷年回測中得到佐證,也挑戰了「市場時機」的迷思。
但這真的能套用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嗎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【持續買進反直覺】但卻有效的理財策略
《持續買進》的核心主張其實是一種「行為金融學」與「量化交易」的結合。他反對市場時機這種典型錯誤認知,他認為定期定額投資才是讓你真正穩健致富的方式。
反問大家一個問題:我們真能預測下一次股災或暴漲的時間點嗎?如果不能,那「持續買進」其實是避免人性弱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然而,這套邏輯也並非萬靈丹,因為它預設你「有穩定現金流」、「能長期持有」、「不受短期市場波動干擾」,但這些條件對大多數打工族與小資家庭來說,真的是現實可行的嗎?
【儲蓄 ≠ 美德?】對傳統理財觀的挑戰
書中提出:「很多人過度儲蓄,反而讓自己錯失財務成長的機會。」這句話一開始會讓人感到衝擊,畢竟我們從小接受的觀念就是「能存就是好」。
但《持續買進》從實證角度提醒我們:當利率遠低於通膨時,你的儲蓄實際是在「負成長」。
舉個例子:假設你每年存 10 萬,利率 1%,但通膨是 3%。那麼你的資產實際價值每年都在縮水。這種看似保守、實則消耗的行為,是許多中產階級無法致富的隱性原因。
這是不是也讓我們重新思考:「儲蓄與成長之間,是否真的有一道看不見的界線?」
【你以為你很會算,其實只是怕失敗】——風險容忍的真相
《持續買進》 在書中大量引用行為經濟學(如 Kahneman 與 Tversky 的前景理論),指出人們在面對損失時遠比獲利時更敏感。這也導致多數人寧可錯過機會,也不敢承擔暫時虧損。
這段我非常有感,因為我在過去的資產配置中,曾因為一次短期虧損而全面撤出市場,結果錯過了後續的大漲行情。
這也再次驗證《持續買進》書中 的一句話:「你需要的是紀律,不是智慧。」
如何實踐《持續買進》的策略?依照不同收入情境給出具體建議
「聽起來合理是一回事,實際執行又是另一回事。」——這是很多人讀完這本書後的真實反應。那我們不妨來看,如果你真的想實踐書中的「持續買進」策略,該怎麼做?
🧑💻 案例一:月薪 30K,剛出社會的小資族
- 收入與支出假設:
- 每月淨收入:30,000 元
- 固定開銷(房租、餐飲、交通等):22,000 元
- 可支配現金:8,000 元
- 建議配置:
- 緊急預備金:先存到 3 個月生活費(66,000 元),這是前期優先目標。
- 投資金額:每月投入 3,000 元到低費用指數型 ETF(如 0050 或 VT)。
- 投資工具:使用定期定額(DCA)扣款機制,自動化執行,避免「看盤焦慮」。
- 策略關鍵: 書中主張「你無需等到有錢才開始投資」,這案例證明即使是月光族,也能用小額開始參與市場。反問一句:你能否先「買進」自己的財務紀律,再談資產的成長?
👩🏫 案例二:月薪 80K 的雙薪家庭,目標為10年內買房
- 家庭收入與規劃:
- 家庭總收入:160,000 元/月
- 預計 10 年後購屋支出:約 800 萬元
- 現金儲蓄已達 150 萬元(含頭期款一部分)
- 建議配置:
- 保留短期儲蓄:每月仍應分出 40,000 元儲蓄於房貸基金。
- 投資資產配置:
- 20,000 元:投入報酬穩定的債券型基金(降低波動)
- 20,000 元:長期投資股票型 ETF,如 VT、VTI、VOO
- 每年做一次資產重分配(Rebalancing)
- 策略關鍵: Maggiulli 強調「目標導向投資」:若你知道 10 年後要用這筆錢,就不能太冒進,但也不能完全依賴銀行利息。這正是「動態調整」與「策略買進」共存的實踐範例。
👨🎓 案例三:35歲自由工作者,收入不穩但有儲蓄基礎
- 財務條件與限制:
- 每月收入波動:30,000~90,000 元不等
- 儲蓄資產已達 100 萬元
- 無房貸壓力,有彈性
- 建議策略:
- 建立收入分級制度:收入低於 40K 時不投資,僅生活與備用金。
- 高收入月(60K↑):投入 20~30% 自動化投資。
- 投資標的:選擇波動中性商品(REITs、高股息 ETF)為主軸。
- 策略關鍵: 這位自由工作者的狀況剛好反映了多數人——沒有完美的現金流,但仍能建立一套相對穩定的系統。關鍵不在於數字大小,而在於「能否持續投入」。
📌 小結:三種角色,一個原則——持續買進的本質是「建立紀律系統」
「你以為你缺的是錢,其實你缺的是能在混亂中依然前進的策略。」——這就是 Maggiulli 想傳達的核心哲學。
透過這三個案例,我們可以發現,《持續買進》並不是一本只能給高薪白領看的書,而是一套可彈性調整、適用各種收入結構的財務思維模型。
真正要問的,不是「我有沒有錢投資?」,而是「我願不願意為未來的自己,先買一張長期入場券?」
書中盲點與質疑:它真的適合亞洲市場嗎?
作為一位從亞洲市場背景出發的讀者與創作者,我認為《持續買進》雖然在邏輯上強而有力,但它仍有幾個結構性的盲點:
- 過度以美國為模型:許多建議(如 401(k) 投資、IRA 帳戶)在台灣、香港或東南亞並不適用。
- 對風險分散著墨不足:書中雖然強調「持續買入」,但對於「買什麼、配置比例、資產類型」講得略為模糊。
- 忽略心理成本:雖然理性告訴我們要長期投資,但實際上,多數人很難在市場崩盤時「持續買入」——這需要的不只是理財知識,而是一種心理彈性與自我訓練。
這些細節,在非美市場尤其重要。
這本書教會我們的,不只是「買」而是「思考」
如果你期待一本理財書教你快速致富,那《Just Keep Buying》可能會讓你失望。但如果你願意建立一種與市場長期對話的能力,它會是你投資旅途上最穩定的指南針之一。
從我的角度看,它不只是一種理財工具,而是一種對抗恐懼、重塑財務主體性的哲學。
讓我們一起思考:在這個變動的世界裡,什麼才是真正穩定的「財富建構法」?
如果你喜歡這類深入解析、跨領域整合的書評,歡迎持續關注。未來我也會評析更多值得細讀的理財、歷史與人文作品。希望這篇解析,幫助你不只「持續買進」,也能「持續思考」。
若你喜歡這類型的讀書筆記,可以追蹤我們IG的「一週一會讀書會」的單元,我們會在每週三分享一篇讀書筆記。
一杯三十的網站是由許多合作夥伴共同贊助經營的,這可能會影響我們評測的項目或服務,以及出現在網站的欄位,但我們絕對不會扭曲事實寫出不實內容,你可以放心服用。
此篇文章為一杯三十自費真實體驗,無其他贊助廠商。
📖 下一本推薦讀物:《低成本生活》
「致富的關鍵不是你賺多少,而是你真正需要多少。」——風野民,《低成本生活》
如果說《持續買進》教我們如何用數據建立財務紀律,那麼《低成本生活》則是從完全不同的維度,重新定義「富足」的意義。
在這本書中,風野民以日常生活實驗的方式,探索一種幾乎不依賴貨幣體系的生活模型。他讓我們思考:
- 如果你不追求年年加薪、不需要投資報酬率,你還能過得自在嗎?
- 「生活的成本」是否其實來自我們對消費的慣性想像?
這本書特別適合在你深入《持續買進》的數據理性之後,作為一種感性補充與哲學反思。它不鼓吹極端,而是邀請你:重新衡量金錢在你生命中扮演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