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字:職業倦怠、職場心理健康、自我照護
作者:
艾米莉.巴列斯特羅斯
Emily Ballesteros
出版年:
2025
出版社:
時報出版
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是怎樣的一本書?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?
鬧鐘響起的那一瞬間,腦海不是充滿目標,而是疲倦;走進辦公室不是期待挑戰,而是想盡辦法撐過每個會議。
這就是所謂的 職業倦怠(Burnout),而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正是一帖為此而生的心理處方。但這本書不是在叫你辭職或逃避,而是要你認清倦怠的本質,重建你與工作的關係。
Emily 以她自己在企業界擔任工作壓力講師的經驗為基礎,將職業倦怠這個心理學術語,拉回個人經驗層次,並透過具體架構協助我們釐清:「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?」
我也得過「不想上班的病」
很多人以為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是那種「啊~我好累喔~」的情緒共鳴文,其實不然。
艾米莉.巴列斯特羅斯(Emily Ballesteros) 本人是企業訓練顧問與壓力管理專家,她在書中運用了大量來自實務工作的案例與行為心理學基礎,建構出一個五大模組架構,幫助讀者辨識與修復自我的職業倦怠。
事實上,在疫情後的某個季度,我的創作熱情急遽下降。明明收入沒變、專案穩定,但每天起床就是想說:「再撐兩週,我就請假。」
直到我開始設立「斷開儀式」:每天六點關筆電、不再回訊息、禮拜天不談工作。這些看似微小的界線,讓我一點一滴把主導權拿回來。
我當時並不知道有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這本書,但這次讀完後,回頭看自己的行動,才意識到:「原來那些做法正是抵抗職業倦怠的身體直覺。」
職業倦怠類型種類有哪些?
Emily定義職業倦怠的三大核心特徵:
- 情緒枯竭(Emotional Exhaustion)
- 去人格化(Depersonalization)
- 自我效能感降低(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)
這些詞彙乍看抽象,但你感受過嗎?就是早上醒來,心想:今天一定要開會?我昨天就做完報告了啊。那種「身體還沒動,心先累」的感覺。
總地來說,職業倦怠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種類型:
倦怠類型 | 核心特徵 | 常見心聲/內在對話 | 心理背景與盲點 |
---|---|---|---|
過勞型倦怠 | 責任壓力過大,無法停下腳步,總覺得「不能辜負別人」 | 「我不做誰來做?」「目標更重要,先撐完這週再說」 | 容易過度承擔、界線模糊,缺乏為自己設限的能力;常陷入「好人陷阱」 |
社交型倦怠 | 因應對他人需求耗盡能量,難以拒絕邀約或請求,情緒被外界綁架 | 「唉,好累,但不去又不好意思」「他們會不會覺得我變了?」 | 社交界限不明,過度在意他人觀感;內建「自我壓抑模式」,害怕被貼上冷漠的標籤 |
無聊型倦怠 | 缺乏刺激與意義感,生活與工作過於機械化,內心空洞而疲乏 | 「每天都一樣有夠無聊」「看到別人活得精采我只覺得反感」 | 目標感與探索慾低落,可能與過去目標崩塌或長期缺乏挑戰有關;潛藏冷漠與孤立傾向 |
若你不確定自己是哪一種類型,我們正好可以透過一份「互動式自我診斷測驗」來幫助你辨識自己的倦怠類型。
🔍 職場倦怠類型診斷表|6 題快速測出你的倦怠類型
請根據你的直覺與近期感受,選出每題最符合的選項。完成後對照分數,即可知道你目前最可能是哪一類型的職業倦怠。
Q1. 每天早上起床時,你腦中的第一句話是?
A.「行程好滿,我連喘息時間都沒有。」
B.「又要跟一堆人互動,我只想安靜。」
C.「今天要幹嘛?好像又是機械式的一天。」
Q2. 當別人請你幫忙或加班時,你會?
A. 馬上答應,心裡雖抱怨卻說不出口。
B. 想拒絕但礙於情面還是勉強自己答應。
C. 無感,反正也只是多做一些沒意義的事。
Q3. 下班後的你最常出現哪種狀態?
A. 繼續查漏補缺、回訊息,根本沒「下班感」。
B. 說好要跟朋友見面,卻臨時想取消。
C. 滑手機看別人生活精彩,自己提不起勁。
Q4. 以下哪一句話最能描述你的內心聲音?
A.「不能停下來,我停了就會被落下。」
B.「我不想被討厭,所以我都配合。」
C.「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,根本沒感覺。」
Q5. 對於未來的工作或人生,你的感覺是?
A. 有一種無法停下來的壓力焦慮。
B. 感到人際關係是種負擔,想獨處。
C. 看不到目標,只想逃開當下的無聊。
Q6. 當你有假期時,你會?
A. 排滿行程做更多事,不能浪費時間。
B. 假裝開心赴約,實際只想自己待著。
C. 渾渾噩噩過完假期,毫無充電感。
✅ 計分方式
請統計出你最常選擇的選項,即為你目前最傾向的倦怠類型。
選項 | 對應類型 |
---|---|
A | 過勞型倦怠 |
B | 社交型倦怠 |
C | 無聊型倦怠 |
- 如果你責任感太重、容易被工作壓垮,請留意是否屬於過勞型,你可能需要開始學會「留白」與說「不」。
- 如果你連跟朋友吃飯都覺得是負擔,那麼你可能是社交型,該練習設定情感邊界與恢復自我能量。
- 如果你每天覺得生活毫無意義,則請警覺自己可能是無聊型,這時候,目標感與創造感才是療癒的關鍵。
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裡,關於5個不想上班解方
這是為了過度投入、過度討好、過度責任感的人而寫
Emily Ballesteros 的厲害之處在於:她不是空談夢想或灑心靈雞湯,而是針對「為何現代人那麼努力卻那麼累」這個核心問題,拆解出倦怠的五個根源區塊,並提供一套「非劇烈改變式」的修復方法。
這五大解方是整本書的核心,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具價值的地方。下面我不僅整理,更進一步評論與應用。
不想上班解方一:心態
讓時間使用回到你真正重視的事物上
很多人忙到沒時間想:「我到底在為誰忙?」這不是哲學問題,而是職場的致命盲點。
Emily 指出,當我們沒有明確的價值排序時,會把時間用在錯的人、錯的事上,然後陷入空虛與疲憊的迴圈。
這讓我想到心理學中的「認知資源分配理論」,人不是沒有時間,是在無意識中把有限的能量浪費了。如果你常常在完成一堆任務後仍然感到空虛,這本書要你問問自己:「這些事情真的重要嗎?」
不想上班解方二:個人關懷
不是自私,而是必要的責任感
Emily 很強調一點:照顧自己,是你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,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獎勵。如果你只在累垮的時候才想休息,那麼你就是在過度消耗自己的資源。
這讓我想到一位企業主管朋友,每次健康檢查報告一出問題,就暴飲暴食當「獎勵」。
但身體與心靈的照顧,不該是補償,而是日常。Emily 建議我們用「資源投資模型」思考:有限的時間與能量,該投注在對未來真正有益的事上。
不想上班解方三:時間管理
不只是規劃行程,而是保留決策預算
許多倦怠來自「決策疲勞」。我們總以為自己不夠努力,其實是大腦早已超載。Emily 提出一個概念我非常認同:「效率不是最大化使用時間,而是有策略地使用能量。」
我建議讀者結合《深度工作》(Cal Newport)來操作這一區塊,將高價值任務集中安排,並創造「思考專用時間」,不要把腦袋碎片化。
不想上班解方四:設定界線
對自己仁慈,就是對他人誠實
這一章幾乎是全書最實用的一塊。Emily 把「設立界線」具體地拆解成幾個資源類別:時間、精力、注意力、金錢、耐心。她強調:每一種資源都有限,而設立界線的目的,就是保護這些資源。
當你無法說「不」時,其實就是在說「不」給自己。這不是冷漠,是清醒。唯有清醒,才能真正有餘裕照顧別人。
不想上班解方五:壓力管理
不被情緒劇本綁架,學會「事實覺察」
Emily 的「覺察力三角」是我書中最喜歡的概念之一。她指出,我們常在壓力中不是面對事實,而是在對自己講劇本:「我又搞砸了」、「我是不是不夠好」。這些情緒性解讀,是倦怠惡化的放大器。
這其實就是認知行為療法(CBT)的簡化應用。你要學會分辨:「發生的事」和「你告訴自己的故事」是兩回事。這才是真正的自我照護。
面對職業倦怠,5個現在就可以做的行動
當你意識到自己有職業倦怠的徵兆時,光是察覺還不夠。如果沒有具體行動,倦怠不會自己消失,反而可能進一步惡化成慢性焦慮、憂鬱,甚至影響身體健康。
因此,以下我整理出五個的「具體實作方法」,幫助你從「知道自己不對勁」,進入「重新修復自己的生活系統」。
1. 制定「無生產目標」的時間區塊:學會休息,不是獎勵,是責任
每天安排30分鐘到1小時的「無目的時間」,這段時間不能工作、不能做家務,也不能追進度。
你可以發呆、散步、看風景或閱讀非工具性書籍。重點是:這段時間沒有「目的」,只有存在。
Burnout往往來自「永遠在輸出、從不補充」。當你讓大腦有機會完全脫離任務邏輯時,你才真正開始恢復。
2. 製作「能量日記」:記錄什麼讓你提神,什麼讓你消耗
連續一週,紀錄每天做了哪些事,並在每項活動後評分(+2 非常有能量、-2 非常疲憊)。
例如:
- 會議後 -1
- 散步時 +2
- 滑手機 0
- 看報告 -2
一週後你會發現:有些事情雖然表面上「應該不累」,但實際卻非常耗損。這是你設立界線與調整工作的基礎資料。
3. 創建「說不清單」:停止為自己不願做的事編理由
列出你近期最不想再繼續做的五件事,無論是:
- 周末應酬
- 無薪加班
- 幫同事收尾報告
- 對主管報喜不報憂
- 假裝自己什麼都可以處理
寫下這些後,你要開始練習「拒絕」其中一項,並承擔那一點點的不舒服感。設定界線,不只是對他人說不,更是對自己說:「我值得好好被照顧。」
4. 設定「能量儲值點」:每天給自己一件「恢復性的任務」
在行事曆中,設定每天一個「能量補充點」,例如:
- 聽音樂
- 晚餐前散步
- 沉浸式閱讀15分鐘
- 與親密朋友短聊
規則是: 這不是拖延、也不是獎勵,而是結構化恢復的一部分。就像你手機沒電會充電,人也一樣。
5. 對未來建立「低期望承諾」:不再高估自己明天會變超人
從今天開始,承諾未來一週的計畫時,「預留緩衝區」。換句話說,不要預設自己明天一定能完成五件事,而是告訴自己:
「如果我能好好完成三件事,那就值得稱讚。」
這不只是時間管理,而是能量管理。
職業倦怠常常發生在「你以為自己能做更多」與「現實上無法完成」之間的落差。
一杯三十免費工具: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自我照護日誌
🔧 你可以複製以下表格到你表單中:
- 開啟 Google Sheets或是Excel
- 建立新試算表
- 將下方方表格欄位 逐欄貼上
- 為此表命名,例如:
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自我照護日誌
- 開始每日填寫,建議每天傍晚或睡前回顧當天狀態
日期 | 做法名稱 | 實施方式說明 | 今天是否完成?(✔/✘) | 能量變化(-2 至 +2) | 備註/反思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無目的時間區塊 | |||||
能量日記 | |||||
拒絕一件不願做的事 | |||||
每日儲值點 | |||||
低期望承諾 |
- 每天填寫一次,讓它成為你的「職業倦怠 回復日誌」。
- 能量變化評分建議範圍:
- +2:充滿活力
- +1:稍微恢復
- 0:無明顯感覺
- -1:稍微耗損
- -2:非常疲憊
- 備註欄 可用來記錄自己的感受或發現的模式,例如:自己容易在下午失去專注力,應避免開會;某些任務其實比想像更容易拒絕。
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自我照護日誌範本:
日期 | 做法名稱 | 實施方式說明 | 今天是否完成?(✔/✘) | 能量變化(-2 至 +2) | 備註/反思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25/04/09 | 無目的時間區塊 | 晚上 9:00-9:30 不滑手機、發呆+泡茶 | ✔ | +1 | 發現腦袋真的比較清楚 |
2025/04/09 | 能量日記 | 記錄今天哪些任務讓我感到提神/疲憊 | ✔ | +2(散步)/-2(開會) | 決定明天中午不再安排會議 |
2025/04/09 | 拒絕一件不願做的事 | 拒絕參加週末聚會 | ✔ | +1 | 雖然對方失望,但我心情好很多 |
2025/04/09 | 每日儲值點 | 中午閱讀小說15分鐘 | ✔ | +2 | 覺得好久沒這麼輕鬆地看書了 |
2025/04/09 | 低期望承諾 | 明天最多只排3個重點工作,不再壓滿時段 | ✔ | 0 | 雖然沒做完全部,但心理壓力變小了 |
倦怠不是你個人的失敗,而是整個社會節奏病了。
我們不該再用「忍耐」來換取短暫的績效,也不該讓「不想上班」變成只能偷偷說出口的壞念頭
或許我們無法立刻改變制度,但我們可以開始改變生活的方式。
從今天起,試著多問自己一句:「這件事真的重要嗎?」這個問題,也許會幫你撐過下個早晨,甚至重新找回工作的意義。
如果這篇內容對你有啟發,歡迎收藏、分享給那個看起來還在撐的朋友。你們都值得被理解,也值得過得不只是「撐著過」。
若你喜歡這類型的讀書筆記,可以追蹤我們IG的「一週一會讀書會」的單元,我們會在每週三分享一篇讀書筆記。
一杯三十的網站是由許多合作夥伴共同贊助經營的,這可能會影響我們評測的項目或服務,以及出現在網站的欄位,但我們絕對不會扭曲事實寫出不實內容,你可以放心服用。
此篇文章為一杯三十自費真實體驗,無其他贊助廠商。
📖 下一本推薦讀物:《從低谷突破》
如果你希望在修復的路上,有更多關於「心理動能」的具體練習,我強烈推薦你延伸閱讀菲爾・史塔茲(Phil Stutz)所著的《從低谷突破》。
這本書並不只是談心靈,而是提出一系列可執行的「心理工具」,讓人在面對拖延、自我懷疑、壓力癱瘓時,能夠即時啟動行動力。
它與本書形成了很好的呼應:一個幫你辨識倦怠,另一個教你如何從倦怠中起身。
讓我們一起練習修復,也練習啟動。你不需要成為更強的人,你只需要開始善待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