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非暴力溝通》讀書心得:4步驟學會用同理心化解衝突,建立更深層的連結!

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筆記

關鍵字:非暴力溝通、溝通術

作者: 
馬歇爾.盧森堡

出版年:
2019

出版社:
光啟文化

《非暴力溝通》是一種以觀察、感受、需求、請求為核心,透過同理心與尊重來建立建設性對話、減少衝突、促進人際理解的溝通方法。

羅森伯格博士提出了一種具體的方法,稱為「非暴力溝通」(NVC,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),這不僅是一種溝通技巧,更是一種生活方式。

他認為,語言的使用方式決定了我們的人際關係,若我們的表達充滿批評、指責或道德評價,就會導致敵對與衝突。然而,若我們能用「非暴力」的方式溝通,就能促進理解、同理心與合作。

非暴力溝通四步驟是什麼?

《非暴力溝通》這本書圍繞四個核心要素展開:

  1. 觀察(Observation):不帶評價地描述事實,而不是立即進行主觀判斷。
    • 例如,不是說「你總是很懶」,而是「這週你沒有整理房間」。
  2. 感受(Feelings):表達內在的情緒,而不是用指責或攻擊的語言。
    • 例如,說「我感到沮喪」,而不是「你讓我很生氣」。
  3. 需求(Needs):找出內在未被滿足的需求,而不是歸咎於他人。
    • 例如,「我需要更多的支持」,而不是「你為什麼從來不幫我?」。
  4. 請求(Requests):以具體、可行的方式表達請求,而非發出強制性的要求。
    • 例如,「你可以幫我整理房間嗎?」比「你最好現在去整理房間!」更能促進合作。

讀完《非暴力溝通》後的心得筆記

在閱讀完非暴力溝通後,我發現它的核心在於以下幾點:

  1. 觀察事實,而非評價或批判
  2. 表達自己的感受,而非指責他人
  3. 探討內在需求,而非單純抱怨
  4. 提出具體請求,而非強迫命令

對我來說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技巧,更涉及心理學與情緒調節

我們該思考如何在溝通中減少防禦性溝通,因為在溝通中,人們經常因為自我保護而產生防禦反應。非暴力溝通教導我們如何用「自我表達」取代「指責對方」,避免陷入攻擊與對抗。

而非暴力溝通強調人們的情緒與需求密切相關,若能更精準地覺察與命名情緒(如焦慮、失望、孤單,而非僅僅說「我不開心」),將能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。

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行非暴力溝通?

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暴力溝通(NVC,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),需要從覺察自身的情緒與需求開始,進而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與他人互動。讓我們從家庭、職場、人際關係等不同場景,透過具體的應用方式來說明如何運用這種溝通技巧。

接下來讓我分享幾個非暴力溝通應用場景與實際例子吧!

家庭生活:與伴侶、孩子溝通

當孩子不願意做功課時,你可能會說:「你怎麼這麼懶,整天只知道玩!」(帶有批評)

下次可以試著這樣溝通:

  1. 「我看到你放學回來後一直玩手機,沒有開始做功課。」(觀察)
  2. 「我有點擔心,因為我希望你能好好學習,這樣未來才會更有選擇權。」(感受+需求)
  3. 「我們可以討論一個計畫,讓你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功課嗎?」(請求)

當伴侶回家後不跟你聊天,你可能會說:「你是不是不關心我?我們根本沒有交流!」(帶有指責)

下次可以試著這樣溝通:

  1. 「我發現我們最近下班後的對話變少了。」(觀察)
  2. 「我感到有點孤單,因為我很珍惜我們的交流時間。」(感受+需求)
  3. 「我們能不能每晚花10分鐘聊聊今天發生的事?」(請求)

透過這樣的溝通方式,我們能夠避免對方產生防禦反應,促進雙方理解

職場溝通:與同事、上司互動

當同事總是遲交報告,影響你的進度,你可能會說:「你這樣拖拖拉拉,害我工作都受影響!」(責備)

下次可以試著這樣溝通:

  1. 「這次的報告比原定時間晚了兩天。」(觀察)
  2. 「我感到很有壓力,因為我的工作進度也會因此延後。」(感受+需求)
  3. 「你覺得我們能不能訂一個更可行的截止日期,確保未來不會再延誤?」(請求)

當上司臨時要求加班,你可能會說:「為什麼總是臨時加工作量?這樣不公平!」(帶有情緒)

  1. 「這次的任務在最後一刻交給我,我發現這影響了我原本的計畫。」(觀察)
  2. 「我感到有些壓力,因為這讓我很難平衡工作與生活。」(感受+需求)
  3. 「未來我們能不能提前安排工作,讓我有足夠的時間準備?」(請求)

這樣的說法不但能讓對方理解你的處境,也比直接抱怨更有可能得到改善。

友情與社交場合:避免衝突與增進理解

當朋友經常取消約會,你可能會說:「你每次都臨時放我鴿子,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們的友情?」(帶有批判)

  1. 「這個月你取消了三次我們的約會。」(觀察)
  2. 「我有點難過,因為我很期待能和你見面,這對我來說很重要。」(感受+需求)
  3. 「未來我們能不能約定一個時間,確保彼此都能守約?」(請求)

當你希望朋友對你更開放地分享心事,你可以說:

  1. 「最近我發現我們的對話比較少談到你的事情。」(觀察)
  2. 「我有點擔心,因為我希望能更理解你的生活和感受。」(感受+需求)
  3. 「你願意分享一些最近發生的事情嗎?」(請求)

這樣的表達方式,能讓朋友感受到你的關心,而不會有壓迫感。

在實際進行非暴力溝通時,有什麼樣的技巧嗎?

我發現,只要學會如何展現積極傾聽,並進行語言上的微調,就能有效地進行非暴力溝通。

這是因為非暴力溝通不僅是關於我們如何表達自己,還包括如何聆聽他人。當別人表達情緒時,我們可以:

  • 重複或概括對方的話,以確保理解(「你剛才說你對這件事感到壓力,我理解你的擔憂。」)
  • 提供支持,而不是立即給建議(「這聽起來真的不容易,我在這裡陪你。」)

這樣的回應能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,而不是被批評或否定。

同一時間在輸出時的語言進行細微的調整,也能讓對話變得更有建設性,而不會讓對方產生防禦心態。

  • 從「你讓我很生氣」👉 「當這件事發生時,我感到生氣」
  • 從「你應該…」👉 「我希望我們能夠…」
  • 從「你怎麼可以這樣」👉 「我擔心這樣的情況會影響…」

透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,我們能夠減少人際衝突,增進彼此的理解與合作

這不僅適用於親密關係,也能改善職場溝通、友誼、甚至社會議題。

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,試著在日常對話中運用這些技巧,讓關係變得更順暢、更有愛!

如果你對非暴力溝通的理念感興趣,並希望進一步提升自己在日常對話中的共鳴與理解力,推薦你閱讀 林健太郎不否定的練習

這本書透過 溫和且有力量的溝通方式,教我們如何在對話中避免無意間的否定,真正傾聽他人,讓交流更順暢、更具建設性。搭配《非暴力溝通》一起學習,你將更能掌握如何讓每一次溝通都成為連結彼此的橋樑!

劉呈逸
劉呈逸

我是劉呈逸,也可以叫我Edison,是一個活在台灣的三十歲男子。

現職|多家大型媒體SEO與內容策略顧問。
現居|台灣, 台北市。
學歷|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。
專業|理財、哩程、旅遊、人物採訪。

EDL前後加入天下雜誌、Cheers雜誌等台灣知名媒體,更在新加坡理財金融媒體MoneySmart擔任SEO內容策劃。

EDL是個喜歡上山、喜歡下海,也喜歡看書研究理財,擅長撰寫研究信用卡理財、哩程研究,以及包含日本、泰國的旅遊經驗,總之就是不習慣看到自己冷卻下來的人。

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