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字:自我覺察、不要相信自己的所有想法、生活無常、心靈成長
作者:
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, Caroline Bankler, Navid Modiri
出版年:
2023
出版社:
先覺出版
《我可能錯了》是怎麼樣的書?
《我可能錯了》是一本融合人生哲理與內在智慧的啟發之作,作者比約恩·納提科·林德布拉德(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)透過他從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侶的生命轉變,帶領我們去探索自我、面對恐懼、以及學會平和地接受無常。
比約恩的人生經歷和哲理分享,在瑞典甚至全球都引起共鳴,這本書不僅是心靈的指南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提點。
比約恩不僅以自己真摯的故事觸動人心,更透過簡單而深刻的言語,教會我們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平靜。比起傳統心靈雞湯,他的智慧顯得真實且接地氣,這份智慧讓人感到熟悉卻又讓人反思。
他以泰國森林僧侶的修行經歷來強調,「無常」並不是虛無的說教,而是人生的基本狀態,接納無常能讓我們從對結果的執著中解脫,找到內心的安穩。
《我可能錯了》快速重點整理
- 不要相信你所有的想法
- 謙卑才能夠接納不確定性
- 自我慈悲與對他人的善意
讀完《我可能錯了》後的3個心得筆記
我很喜歡《我可能錯了》這本書,它不像是虛無飄渺的心靈雞湯,書中的智慧既不是遙不可及的哲學理論,也不是單純的宗教說教,而是透過他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僧侶生涯娓娓道來,讓我在每一個小故事裡都找到反思的契機。
以下分享幾個閱讀完《我可能錯了》的心得筆記:
1. 不要盲信自己的念頭:學會「觀察」而非「評斷」
書中提到「不要相信你的所有想法」,這讓我深刻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對負面想法的執著。
比約恩的經歷讓他意識到,腦中的念頭不該被無條件信任,我們的心理痛苦多半源於對念頭的執著。例如,我們經常因為負面想法而自我否定、陷入焦慮,而比約恩提醒我們:「不要相信你所有的念頭。」
透過冥想和自我覺察的練習,我們能夠退一步觀察這些念頭,學會以一種客觀的心態與它們共處,不被短暫情緒牽制。
我們很常感到陷入焦慮、懷疑和不安的漩渦,我們的確要習慣用「觀察」的心態來看待這些的念頭,才能保持清醒的距離感,這需要長期練習,在初期無法順利做到時更可能會產生挫敗感。
2. 接受無常,活在當下
比約恩在面對ALS(俗稱漸凍人症)的診斷時,選擇坦然接受,正因為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無常。他認為,無法掌控生命的變遷並不等於痛苦,而是生命的本質。
這讓人聯想到,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挫折和失敗,無法預測但無可避免。比約恩的智慧提醒我們,若能放下對「穩定」的執著,專注於當下的一刻,才可能真正體驗到內在的平和
這讓我想到生活中,無論是事業上的起伏,還是人際關係中的變動,我們其實都無法完全掌控局勢,能做的只有放下對結果的執著,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個小瞬間。
3. 自我慈悲,學會溫柔待己
在這本書中,比約恩特別強調「自我慈悲」的重要性,鼓勵我們不要對自己過於苛刻,學會接納自我的不完美。他指出,對自我過度批評的傷害,往往超過了任何外在的打擊。
我們常常設下高標準,甚至覺得達不到標準就不值得被愛,比約恩以僧侶的觀點提醒我們,自我接納並非軟弱,而是一種力量。
只有當我們真正善待自己,才能更寬容地對待他人,這份智慧無疑適用於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。但實際上,要如何在強調成功、競爭與效率的社會價值觀中,避免對自己抱有過高期望,並能接納失敗與不完美才是真正的難題。
《我可能錯了》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參考,不只是對自我的療癒,更是讓我們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心靈的立足點。
比約恩以平實而誠懇的語言,帶領讀者正視內心的迷惘與不安。他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,而是一種人人可以實踐的生活哲學,讓我們在面對無常與不完美的現實中,找到一份真正的自由與平靜。
無論是改變長期養成的思維習慣,還是與外界的期待抗衡,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。然而,這些挑戰同樣是成長和心靈成長的一部分,值得去探索和實踐。
一杯三十的網站是由許多合作夥伴共同贊助經營的,這可能會影響我們評測的項目或服務,以及出現在網站的欄位,但我們絕對不會扭曲事實寫出不實內容,你可以放心服用。
此篇文章為一杯三十自費真實體驗,無其他贊助廠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