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曾經在咖啡包裝上看到「Natural Process」或「Dry Process」這幾個字,心裡冒出一個問號──這到底是什麼?跟喝起來有什麼關係?
這篇文章,我就要帶你用最簡單但不無聊的方式,一次搞懂咖啡日曬法的原理、特色與挑選建議!

一杯三十的網站是由許多合作夥伴共同贊助經營的,這可能會影響我們評測的項目或服務,以及出現在網站的欄位,但我們絕對不會扭曲事實寫出不實內容,你可以放心服用。
此篇文章為一杯三十自費真實體驗,無其他贊助廠商。
什麼是咖啡日曬法(Natural Process)?
咖啡日曬法,也叫乾燥法(Dry Process)或未水洗法(Unwashed Process),是歷史最悠久的咖啡處理方式之一。
說白一點,就是讓整顆咖啡果實在太陽底下慢慢乾掉,等到果皮、果肉全都風乾後,再把裡頭的生豆取出來。
這個精神我十分佩服──它完全倚賴大自然的力量來完成咖啡的初步處理,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做得好,真的不簡單。
咖啡日曬法的處理流程(簡單不等於隨便)
- 果實篩選與清洗
- 去除未熟、過熟或受損果實,也清掉泥沙、葉子。
- 有些處理場會用「水槽漂浮」方式篩選浮豆。
- 攤曬乾燥
- 通常在混凝土曬場、磚地上進行。
- 曝曬時間約為15~30天,每天都要翻動,防止發霉與發酵不均。
- 乾燥後靜置(Resting)
- 咖啡乾燥至約11%含水率後,會進入「休眠期」,讓內部水分與風味穩定。
- 脫殼、分級、包裝
- 最後送去去殼機處理,進行篩選、分級、裝袋。
簡單說:這就像是把咖啡豆用「曬果乾」的方式處理,它不靠水、不靠機器,靠的是太陽、空氣、時間,以及咖啡農的經驗。
優點:
- 風味強烈:豆子與果肉長時間接觸,吸收更多糖分與香氣。
- 不需大量用水:非常適合乾燥地區(像衣索比亞南部、巴西部分產區)。
- 環保+成本低:不靠機械設備,操作門檻低,對小型莊園友善。
缺點:
- 天氣影響大:下雨、濕氣、溫差都可能毀了整批豆。
- 品質不易穩定:每一批豆子風味差異大。
- 需要人力多:每日翻動+檢查超耗工。
日曬法的咖啡風味特徵:水果炸彈 or 錯誤炸彈?
日曬豆的魅力就在於它風味層次豐富、甜感強烈,但也有可能出現瑕疵風味或發酵過頭的情況。這就是所謂的高風險高報酬玩法。
常見風味特徵:
- 莓果、葡萄乾、熱帶水果、酒香
- 甜感強、酸度低、酒體厚實
- 帶有明顯發酵香或熟果香
小心可能出現的風味瑕疵:
- 泥土味、黴味(乾燥不良)
- 醋酸味(過度發酵)
- 酵母或腐爛味(果實狀況差)
所以說,喝日曬豆真的有點像玩風味扭蛋機──好的時候超香超甜,不小心選到處理不當的,就會喝到懷疑人生。
哪些國家最常使用咖啡日曬法?
日曬法並不是隨便哪裡都能做,這方法非常看「天吃飯」。幾個代表性產區包括:
- 南美(秘魯、哥倫比亞):日曬處理日漸興起,多為精品莊園導入。
- 衣索比亞:傳統強國,耶加雪菲、西達摩都有不少頂級日曬精品豆。
- 巴西:大量日曬處理,特別是在喜拉朵、米那斯 等地。
- 葉門:日曬是主流,風味獨特,有乾果與香料氣息。
- 非洲其他地區(肯亞、盧安達):部分實驗性莊園會使用。
日曬咖啡適合誰喝?誰又可能踩雷?
適合的人:
- 喜歡莓果、酒香、水果系風味的風味控
- 偏好甜感明顯、酸度低、酒體厚重口感的人
- 樂於手沖、慢飲、探索風味細節的玩家
不適合的人:
- 想要乾淨、酸質明亮、層次清晰的朋友(建議改試水洗豆)
- 對發酵香氣敏感的人
- 喝咖啡只求順口、不愛風味變化太多的族群
簡單說,如果你習慣喝濃縮+加奶拿鐵,日曬豆不一定能發揮出它的完整表現。它是那種──需要時間,才能聊出深度的咖啡性格。
日曬法與現代精品咖啡的關係:復古又前衛
雖然日曬法是「最古老的咖啡處理法」,但它在現代精品咖啡圈的地位卻越來越火。原因有三:
- 風味辨識度高:一喝就知道是日曬,有獨特記憶點。
- 實驗玩法多元:像是「Anaerobic Natural(厭氧日曬)」、「Honey-Natural Hybrid(蜜日混合)」等新技術,都從它延伸而來。
- 消費者越來越懂喝:大家開始追求「風味多樣性」,而日曬豆的表現恰好吻合這個趨勢。
這種風味奔放的豆子,從邊緣小眾變成主流寵兒,也是一種咖啡市場的進化。這不只是處理法,更是一種風味的選擇權。
你今天喝的是「陽光曬出來的咖啡」嗎?
日曬法就像是一場與自然的共舞──它的好,來自陽光與人力的配合;它的難,也在於全靠經驗堆疊出來的平衡感。
如果你還沒試過真正好的日曬豆,我建議你給它一次機會。這杯咖啡,可能會打開你對風味的全新想像。